首页 资讯 正文

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从“土坷垃”到“金疙瘩” 卢龙甘薯串起富民产业链

体育正文 108 0

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从“土坷垃”到“金疙瘩” 卢龙甘薯串起富民产业链

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从“土坷垃”到“金疙瘩” 卢龙甘薯串起富民产业链

五月的燕山南麓(nánlù),绿意涌动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,甘薯种植户们已经(yǐjīng)开始了大面积种植,一排排甘薯秧苗长势喜人,暖阳(nuǎnyáng)之下,洋溢着蓬勃生机。 秦皇岛市卢龙县(lúlóngxiàn)印庄镇一家甘薯脱毒种苗繁育(fányù)基地内,“卢选1号”脱毒种苗长势正旺。新华网发 王梓任 摄  据统计,卢龙县甘薯种植面积约12.7万亩,甘薯集群全(quán)产业链产值达10.15亿元(yìyuán)。近年来,卢龙县不断强化科技对甘薯产业的支撑,逐步构建起产品多样化、产销一体化和品牌国际化的创新发展(fāzhǎn)格局。小小甘薯,串联起富民(fùmín)强县的特色产业链。 科技筑基 脱毒种苗重塑产业(chǎnyè)基因 “中国甘薯(gānshǔ)之乡”卢龙县属低山丘陵地区,土质多为砾质或砂质土壤(tǔrǎng),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使这里盛产甘薯。然而,频繁(pínfán)的引种(yǐnzhǒng)和多年的重茬种植,给薯苗带来多种病毒,尤其是茎线虫病严重,一度使全县甘薯种植面积萎缩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卢龙县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(shīfànxuéyuàn)合作,成立“甘薯科技小院”,深入研究甘薯脱毒技术。 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镇一家甘薯脱毒种苗繁育基地内,技术员进行试管苗扩繁。新华网发 王梓任 摄  “所谓甘薯脱毒,就是(jiùshì)把甘薯病毒消灭在萌芽前,它可以有效解决甘薯生长中长期存在的病毒种性退化问题。”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(fùjiàoshòu)司增志(zēngzhì)说,他们开展(kāizhǎn)了甘薯脱毒、品种筛选和培育等多项课题研究(yánjiū),研发了适合本地种植的甘薯新品种(xīnpǐnzhǒng)。 近日,在“甘薯(gānshǔ)科技小院”的组培实验室,一排排组培瓶里的脱毒试管苗生机勃勃。司增志指着一株种苗说:“这就是我们通过茎尖剥离生产(shēngchǎn)的甘薯脱毒种苗,取用甘薯芽尖上(shàng)最顶端部位的细胞培养而成。以前的种苗不(bù)脱毒,亩产最多三四千斤(jīn),而这种脱毒健康种苗,能保证五六千斤的产量。” 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镇一家甘薯(gānshǔ)脱毒(tuōdú)种苗繁育基地内,技术员在甘薯秧苗组培室(zǔpéishì)工作(gōngzuò)。新华网发 王梓任 摄  如今,插上科技“翅膀”的甘薯脱毒种苗,在卢龙县快速“生根发芽”。目前,全县甘薯脱毒种苗供应能力已达到2亿株,脱毒甘薯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(wànduōmǔ),辐射带动农户约5000户,年增产超7000万斤,让“中国甘薯之乡”再现往日(wǎngrì)荣光。 调优结构(jiégòu) 鲜食甘薯种植铺就增收路 工人们在棚室(péngshì)进行剪蔓扦插扩繁工作。新华网发 张子亮 摄  为(wèi)提高种植户收入,卢龙县着眼市场需求,引导种植户调整种植结构,大力发展鲜食型甘薯(gānshǔ)种植,推进传统甘薯产业升级发展。 卢龙县孙揣庄村甘薯(gānshǔ)种植(zhòngzhí)户孙卫国承包了150余亩地,专门种植鲜食型甘薯。“我每年都会铺黑色地膜抑制甘薯周边杂草生长,这样就用不着除草剂了。浇水用的是滴灌,能让甘薯结薯多且生长均匀。”孙卫国说(shuō),鲜食型甘薯每斤售价3元左右,是淀粉(diànfěn)型甘薯的两三倍。 秦皇岛市卢龙县卢龙镇一甘薯种植基地内,工人们栽植甘薯秧苗。新华网发 王梓任 摄  目前,卢龙县鲜食型甘薯种植面积5万亩左右,主要种植“烟薯25”“西瓜红”“哈密”等市场畅销(chàngxiāo)品种,平均亩产鲜薯达到2000公斤(gōngjīn)左右,每亩纯利润约(yuē)3000元(yuán)。 “我们在推进鲜食(xiānshí)(xiānshí)甘薯绿色标准化生产,逐渐提高鲜食甘薯的产品品质。下一步,我们将重点在平台销售和龙头带动这两个方向下功夫,逐步解决仓储问题,扩大错季销售数量,努力打造甘薯全产业链。”卢龙县(lúlóngxiàn)农业农村局二级(èrjí)主任科员张会敏说。 品牌突围 精深加工撬动全球市场(shìchǎng) 地头销售的鲜食甘薯每斤3元左右,经加工包装后(hòu)每斤售价能达到8元。这笔账算下来,卢龙县明确了甘薯产业要向精深(jīngshēn)加工方向发展。 近年来(jìnniánlái),卢龙县引导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力,积极(jījí)开拓国内外市场,让小甘薯从“大路货”向“精深特”转变。 秦皇岛市卢龙县双望镇一家甘薯深加工企业(qǐyè)内,工人们在制作薯干。新华网发(fā) 刘丹 摄  在位于卢龙县的秦皇岛高成食品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,工人们忙着(zhe)打包(dǎbāo)、发货薯制品。企业产品丰富多样,涵盖薯粒、薯脯、淀粉等10多个品种,年生产薯制品约(yuē)3500吨。通过(tōngguò)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高成食品在全县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6000亩,带动约2500户农户进行订单(dìngdān)种植,成为推动群众增收、助力乡村振兴的“甜蜜引擎”。 如今,卢龙县培育了200多家甘薯种植(zhòngzhí)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深加工企业等,上下游产业链的总产值可达10.15亿元。其中(qízhōng),甘薯淀粉和粉条远销海外,2024年外贸(wàimào)出口额达8800多万元。 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镇一家甘薯深加工企业内,工人们在制作粉条。新华网发 王梓任 摄  “卢龙县正在努力推进(tuījìn)‘甘薯产业强县’建设,全力推进品牌化(pǐnpáihuà)、规模化、多元化发展,接下来,我们将坚持科技引领、品牌打造、绿色支撑(zhīchēng)、共同富裕一体推进,形成‘育苗、推广(tuīguǎng)、种植、加工、销售(xiāoshòu)、旅游’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产业集群,以甘薯产业为牵引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,使其真正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。”卢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孟凡飞(fēi)说。 从“脱毒薯”到“科技(kējì)薯”再到“品牌薯”,在卢龙县,一颗颗小小的甘薯(gānshǔ),从不起眼的“土坷垃”变(biàn)身乡村振兴路上的“金疙瘩”。(杨丹宇、刘越)
乡村振兴在行动丨从“土坷垃”到“金疙瘩” 卢龙甘薯串起富民产业链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